跳到主要內容區

參加 2020六堆文化故事地圖工作坊之隨筆

  參加 2020六堆文化故事地圖工作坊之隨筆

     歡喜有此實作課程分享,此活動流程略有線上地圖資源與故事地圖協作平台介紹、故事地圖協作平台/主題討論與實作故事地圖協作平台實作,課程完成時需有故事地圖成果產出與口頭分享;本組以兆蓉老師談到拍了許多敬字亭照片為緣起,但先前她拍的照片無座標,我便聯想客庄數位典藏的資料庫搜尋,從77筆資料與短時間內分工中篩選,知道相片的經、緯度設定或尋找,忙亂中幸虧有紫菱的大孩子協助操作,我們這組練習上傳六堆客家的敬字亭,我也迅速地完成口頭報告。

    活動宗旨是六堆在地故事的地圖視覺化呈現為訴求,用地方社會、文化、歷史發展為元素,並以發展六堆文化故事地圖資源平臺,落實在地知識流通為目標,嘗試與地方民眾、文史研究社群共同建構臺灣歷史文化記憶之互動機制。

    頗為認同廖泫銘研究副技師(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)在簡報所標舉的:「地圖是語言:紀錄傳遞地理資訊;地圖是史料:探詢早期歷史文化;地圖是媒體:凝聚在地居民意識。」又提及地方知識的收、存、取、用。值得思考用什麼樣的機制建立資料? 如何擴大民眾的共同參與? 要放在怎樣的資料庫平台?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,不同主題詮釋資料的格式,如何建立合理的授權機制? 如何讓一般民眾可以輕易獲得相關資料成果? 提出符合當代文化推廣的運用方向? 如何結合數位科技建立創新文化加值的應用?所以有必要朝向地方知識的盤點與蒐集、文化素材的萃取與加值、文化記憶的協作與共創國家文化記憶庫。

    聆聽工作坊報告後,知悉這項計畫是希望發展屬於台灣的「文化DNA」,想透過民間社數位科技與平台協作機制,優化文化基礎素材並開放運用。進一步推動民眾與社群參與和在地知識的徵集、轉譯,延展發展生活、教育、產業等多元面向的應用,由下而上,虛實並行推動文化產業生態系整合。無論如何,盼望數位化能整合後,引導及便利地提供大眾廣泛與合理的活用。(邱春美)

 

瀏覽數: